[清空]播放记录
关键词:纪录片 FIRST 运动 教育 家庭 剧情 刘汉祥 中国电影
2018年夏天,北京某俱乐部重组了一只冰球队,球队由一群2009年出生的孩子组成。刚刚组队的他们斗志昂扬,然而却在一次北京国际青少年冰球邀请赛上连连失利。如何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如何克服各自的问题?这是球队和孩子们面临最大的挑战。66号(于力凡)爸爸承担起了“家庭教练”每天监督训练,要求严苛;95号(曲瑞辰)妈妈为了能让孩子接受更好的训练,转到一所拥有自主冰场的国际学校,并再次搬家;97号(翟子男)父母也在努力为他争取更多的上冰时间和更好的训练......每个家庭的生活重心也都围绕着冰球发生了转移。冰上冰下,孩子家长,两番光景,不同滋味。只是当作爱好特长还是往职业发展?是留在国内还是出国深造?对详情看完更觉得生孩子可怕了。对比谷爱凌的妈妈,本身就热爱滑雪,对谷爱凌都是鼓励,能看到谷爱凌对滑雪发自内心的热爱,冰上时刻里的父母,对孩子几乎都是批评,而且甚至有母亲全职陪孩子学冰球,这种弄得过于沉重的学习氛围,我是无法被这种亲情感动的,只觉得负担。里面的三个孩子,也没有呈现出他们自身对冰球的热爱,看不见他们享受其中的状态,很难说他们的坚持,是真的源于自己的选择。因为没孩子,对儿童教育和鸡娃也没什么兴趣,看的挺压抑的,如果生个孩子,又要牺牲自己,又要去鸡孩子,不知道搞个孩子出来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感谢导演一直在拍摄关注儿童的纪录片,拍纪录片费时费力费神,而且很难有太多物质的回报。本片表面上是描写三位冰球少年的经历,实际上更多反映的是孩子们各自的家庭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的沟通。由于本片的主人公家庭都属于一线城市的中产,不是太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纪录的内容未必具有普世价值。不过片中家长与孩子相互陪伴,一起成长的精神值得观众的认可。#后窗放映 导演连线#
高二那年,我妈问我要不要去学画画。在那一刻我明白了父母的虚伪和无奈,他们会在孩子面前隐藏自己的痛苦,然后许下一些无法兑现的承诺。我长大一定不要成为我父母那样的人。
没带视角挺好的,三个家庭的对比无疑形成了对教育的反思:越是在家庭有能力支撑孩子的梦想时,应试教育就越被打出一个问号。其中于爸爸的方式恐怕会让我们这一代人有所共鸣,跟现场一个小哥聊的一样,我们是要把孩子变成自己的2.0版本还是要以一个全新的人格去对待,以及各个家庭所展现出的对孩子自己决定的尊重程度问题。其实我很好奇,小于自己真的喜欢冰球吗,从片中我看到的真的未必。至于前途与亲情的取舍总会到来的,孩子总有独立的一天,父母也肯定有焦虑期,但准备总归是要做好的。
并不是宣传冰球运动的,纪录对象都是属于北京的中产阶级家庭,和普通人本身就没有多大关系,更多讲述的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和相处方式。现在这些父母也是够拼的。
纪录片《冰上时刻》在广州放映,很多带娃的观众来,看了很有感触,片子里面很多探讨孩子教育问题。这片子上映,身为纪录片工作者,深知不易,同行好友作品,也就只能拉上好友组织一场,小小支持一下。
影片跟拍了三个北京孩子在冰球场上的训练和场下的生活,也记录了三个家庭的家长为孩子辛苦付出的心路历程。相比体育题材,更是值得家长观看并反思的亲子教育鲜活案例。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了解了一些北京少年冰球的状况,知道了有这么一群苦练冰球的孩子们,也明白了2017年9月我在北京五棵松凯迪拉克中心看NHL中国赛的那天为什么现场有很多激动的儿童观众,一边看比赛一边兴奋得手舞足蹈。当然,影片拍摄家庭和《零零后》里一样处于中上层阶级,有资本有时间陪孩子烧钱圆梦,不能代表多数有体育梦的孩子。煽情配乐的泛滥运用对影片质感造成直接而强烈干扰,甚至带偏了叙事节奏,让人以为接下来就要出现生离死别的悲剧,非常可怕。映后导演也坦承有些事件是导演引导的因素,有失记录的客观性。
拍得太体面了,快结尾时虎爸通过爬山升华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很轻易地自我合理化
表面上是在讲孩子学冰球,实际上还是在讲父母。透过冰球这个事,去看当代的教育,亲情,家庭关系。从家长的角度,触动还挺大的。
3/88·看中产阶级如何鸡娃。孩子们都挺棒的,小孩儿喜欢于力凡(他爹可真不讨人喜欢……家长喜欢曲妈妈,其实感觉是讲了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之道,冰球只是一个媒介。看他们在球场上行云流水的动作,还是挺帅气的,看完是真的想打球了。映后导演交流笑死我了,说当初只想成为职业球员的曲瑞晨现在已经不想了,去学说唱了…翟子男边写作业边哭那点也好搞笑!
《棒!少年》是背水一战的勇气,这里则是坚持到底的执着。比起前者镜头基本交由孩子本身,这部片更多的部分还给予了三组家长在面对抉择、梦想与现实的思考- -爱孩子,是否真的意味着掏心掏肺地做一个贡献者;自己的人生,又要在哪里停下与继续。比起对孩子突然在面对镜头说出“有失有得”之类的提炼性句子的捕捉,冰上部分的动态捕捉配搭配乐的部分反倒是几番拖赘之中的点睛之笔;如若能更多点,或许也能更加突出运动本身的特殊性与他们之间更深的牵连。
“忠于热爱”是一件太需要勇气的事情,有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一个人偏离能释放自身最大潜能的选择。看过了乔治·卡林的脱口秀之后,再看中产如此焦虑就豁达得多了。那种焦虑是什么呢?就是终于有条件让下一代人不走自己错误的路,生怕儿女踏错半步,甚至还没踏出去就已经慌乱起来。导演说,那种心情就是“房间还没打扫干净,新的生命就要成长了”。打冰球费家长,别说什么中产没共鸣就划出去,成长都是类似的,只是很多时候没条件,那些选择就更快地消失了。喜欢这三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连同脾气比较粗暴不招人喜欢的于爸爸,站在球门前做陪练时,父子之间的那种较量,很微妙、很精彩。音乐铺得太满了,整体三星半。漢祥加油。
3.5 看似是记录孩子冰球运动与梦想的片子,但实质更主要展现的是中国中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和思考吧~
体育纪录片外壳下的家庭教育思考,重点在于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梦想追求,三个在北京接近中产的家庭,各自不同的人生路径,十年以后再去拍这些娃可能又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还有一个巧合是,这群娃是09年出生,遥想夏奥会时,还是让世界看到变化中的中国,现在面临冬奥会的中国,也像片中的孩子一样,可以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代的变化也可见一斑。
组织了昆明冰球俱乐部包场+导演连线,虽然观影过程少不了孩子哭闹,但一切还算顺利,映后家长和孩子的反响也很不错。旁边女士观看过程中哀叹,“跟这些卷成这样的海淀虎妈相比,我觉得自己就像后妈。”《冰上时刻》免不了会被纪录片观众拿去跟《棒!少年》比较一番,确实选择角色没有两位棒球少年那么极端的性格和外形差异,导致进入故事很长时间,才能大概分辨三个家庭,但这样其实也就更自然。
小小少年的冰球版吧,主要还是讲中国家长的其实。
这部纪录片非常感人且好看,反映了3个家庭为学冰球的孩子所做的付出和所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个中产家庭,在冰球赛道上的艰难抉择。怕孩子不成功,活不成自由快乐的模样;怕孩子太成功,幻化成远走高飞的牵绊。于是他们夜以继日,用蓝图指路,把黑夜烛明,再将训导与苦心熬成一碗鸡汤,捏着鼻子狠辣地灌下去,给孩子铺就一条道路,给自己留存一份心安。所有的教育都是未竟遗憾,所有的决定都是孤注一掷。翻越父爱这座山,趟过母爱那条河,我们终要接受孩子的成长,目送远走,温暖长存。
跟那个阶级的家庭无法共情
sweetbear
对照《棒少年》看非常感慨,有些孩子走体育之路是为了生存,有些孩子是为了家长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