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后制片人介绍说导演写这个剧本写了四五年。讲真,前一个小时有任何剧情流动吗?
老二是不吃窝边草的兔子,老三是不流外人田的肥水。傻子装傻,孕妇真孕。打了一辈子光棍的师爷满口祖上遗训,满脑子延续香火的老爹一心含饴弄孙,不会开口叫个怨的孤女躺倒人尽可夫。不能吃大米就吃馍馍,不想做苦力就藏进地窖。冬去冬来,这片土地上的生存之道,学习外语,不去抵抗,不断延续下一代。
#hkiff#怕香港观众和上海观众似的那么敏感碰不得,没敢提问,出来单独和导演交流的。其实还挺明显的,东北三个有性能力的儿子,老大死了老二跑了老三躲起来了,东北男人的集体缺失。导演说我怕香港观众看不明白没敢多说。我说我知道。
明明是抗日战争,剧情介绍里非写成中日战争。。这导演制片是现成的卖国贼???你这帮卖国贼滚出中国
没大意思
用日满时期一家人保香火的故事,来反映女性沦为生育机器的宿命,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绑架着女性。坤儿的失语也诠释出这种任男性宰割的局面,由此延伸出的深一层的隐喻不言而喻。邢健在《冬》之后,继续黑白,台词做到最大程度简化,视听语言仍近乎默片。不喜欢的是,现在的黑白片总爱学《辛德勒的名单》在结尾加一抹红。ps,高强演的老爹基本上是他在《太阳有耳》里的延续;这片最大bug是人物嘴里哈不出热气儿~
#BJIFF09#延续了《冬》的《冬去冬又来》,有了更多了的故事情节,比前作好。国破家亡也只关心能不能传宗接代,不能说话的女性无声且不能反抗。延续了黑白,但是太黑了从来没看清过颜丙燕在戏里的脸…… #现场qa,有观众就很多条细节和日本人剧情线还有音乐设定提出疑问,讲的明明白白,在邢健还没想好回答,制片人女士直接怼观众说“是你没看懂吧!”希望邢健为了自己好,之后能换人合作,不然会害了自己。
2.5,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第二场,有些长镜头真没必要,台词极简,前面剧情又太冗长,没有太多推动的意义,只有一些对比的地方还是比较深刻,后面才有点意思起来,所有人为了生存与家族传家装疯卖傻,如果整体保持后面的剧情那就非常不错了。配乐与乾爷的演技不错。红色的围巾只在最后出现了一下,其实可以在前面就开始设置。导演交流会:我寻思导演说这个剧本构思了五年?有点不懂为什么。改个分,听导演说了一下,发现是自己不懂历史,一些隐喻的地方给忽视掉了。
2019.03.26 HKIFF 映后交流中有观众说这部电影让他想起了《罗马》和《鬼子来了》,邢健说在与候选摄影师见面时,有人看了剧本后评价这是《鬼子来了》+《活着》。这个类比还算是恰当,但邢健离阿方索·卡隆还有很远的距离,这个四星我是有鼓励华语电影的成分在里面的。围巾的不同用法我还挺喜欢的,勒脖子那儿的确很厉害,最后的结局反而落了刻意。三儿应该是有一定恋母情结的成分在里头。邢健很懂父权,但他不够懂父权下的女性,自然也就给不出主体性充分的结局。到了后三分之一突然黑色幽默了起来,效果竟然还不错,这点挺厉害的。
院线上一部满洲国背景的电影好像还是《青禾男高》。开拓团之歌、满映露天电影、经济警察检查呕吐物,时代细节还原得不错,表演也比较贴近时代。最后中村八郎为亡妻翻脸杀人一段很《鬼子来了》。剧作是软肋,每个人物都很单薄,符号化,每场戏都主题先行,缺乏丰厚的生活肌理。跟大多数国内艺术电影一样,这恐怕不好甩锅给审查制度。
如果没有与观众建立起对历史背景的共识与默契,那么对伦理道德的挑战和灯闪、中药春联、摇篮曲等符号呈递就会全部失效,兵燹之火中小人物的香火危机与女性挽歌的主题也就实属勉强。同时,既想依傍生活流的高逼格,又想耍点戏剧性时刻的鬼机灵,偷师贝拉·塔尔和小津,戏仿姜文《鬼子来了》,认为黑白摄影和长镜头就是高深就是拿奖,却又连院门都不敢出,那就只能拍成没有历史纵深感的家庭幽默录像——「乾老四与哑媳妇」了。
和导演前作《冬》风格一脉相承。以黑白画面、长镜头与极少的对白叙事,将这个很有黑色幽默意味的“传承香火”封建思想故事渲染成压抑的基调。开场便是一个近20分钟的长镜头,穿梭于室内外调度用心,但架构并不足够清晰。在男性懦弱狡诈蔫坏的村庄社会中,仅有的两个女性角色也被物化沦为牺牲品。三个儿子的角色设定功能符号性强,且各有刻意的缺失。颜丙燕无台词表演演技出众,可惜连特写也没有,只能算正常发挥,受限于角色设定无所突破。
黑白调色不对,没有复古的感觉,调的很假。开场尴尬的台词和表演,标准的普通话十分出戏,果然十分钟之后我走出了影厅,俩人解衣服这段戏无聊到想按四倍速
传宗接代,角度刁钻。
这是黑白时代下人物命运永远被压迫,女性无声无法反抗的代表,后半段竟然有些喜剧成分算是加分项
这个电影很特别,因为据说删减后来的四场关于苏联人占领东北的戏,其实目前的成片仅仅是创作中的一半分量,标题「冬又来」的部分没有呈现。除了开场几分钟的长镜头和辛苦的雪景,电影在导演那里成了一件简单的事了——表演潦草、情节缺失——靠着映后谈去说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不是鬼子来了、这不是活着、这不是辛德勒的名单,但优秀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启迪是显然对主创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这点观众看在眼里,主创自己未必承认。2019年4月SCFF观影
天寒地冻下的各怀鬼胎 皆由存在却无声的女性串联
前半段不管是调度还是剧情,偶尔会有点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的感觉,其实去年那部《冬去春又来》也是拍东北的。。还有一部纪录片《春去冬来》今年也要上。。拍片不容易,名字可以多想想,感觉这类名字对票房不太有利。
想学老姜。最后还有条莫名其妙的红围巾。唉,这旧社会这鬼子都太坏了
桃桃林林
因为姜文是这个单元的评委主席,所以下午那场他也在。很好奇他看到这部有着《鬼子来了》痕迹的电影,会作何感想呢。片子就正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