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是《风平浪静》2.0,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当年还叫《犯罪概率》,没想到概念片比正片还好看。故事极为单薄,把一个并不离奇的杀人事件刻意层层包裹。非线性叙事没能提供迷宫的高级解法,情绪化剪辑也没有结实的人物心理逻辑托底。《南方车站》后NWR式打光在国产犯罪片里泛滥成灾,但技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不能成为内容空洞的遮羞布——故弄玄虚的炫技只会彻底阻断观众与角色的情感联结。所有演员都被所谓的风格给压制了,王砚辉那条线尤其古怪,审犯人的正反打往喜剧倾斜,跟片子神秘、严肃的氛围根本就是对冲的。铺上《阿飞》的旁白,借了《牯岭街》的歌,但不意味着这样就继承了华语前辈的荣光。坏猴子七十二变,骗不过观众的法眼。
犯罪线好难看,还不如拍彭于晏为了赎罪和张艾嘉(在暴雨天、潮热的凉席上)疯狂做爱
上联:地球最后的夜晚,下联:南方车站的聚会,横批:热带往事。
我可能这辈子都不喜欢上宁浩的“坏猴子”计划了。剧本孱弱到一句话就可以说完,结构剪辑的也非常老套,在风格和打光上和“最后的夜晚”至少差了十万个“南方车站”,彭于晏就算瘦成约翰尼德普和中年版吴彦祖也没办法掩饰他不会演戏的事实。如果瞎子和影子杀手要是都是章宇演的话,或者维修工和未亡人还能有更进一步的故事,可能我还可以再给一星。哦对了,声音很棒,配乐也还很不错,lonesome tonight完全没有发挥意义。不过应该庆幸,半老徐娘(褒义)的张艾嘉延续了当年山河故人的风韵犹存,中年女演员的戏路,因她而美丽。最讨厌这种徒有其表的形式主义,叠印一次还可以,连续叠,再加上太刻意的蒙太奇,看的我真的是emmmm…
硬不起来,就是这种感觉
你以为是《南方车站的聚会》式的犯罪片,其实是《继园台七号》般的伦理片。典型的有佳句无佳章,每个片段都很好,但就是连不成完整的故事,导演的各种花活儿实则是露怯的表现,孱弱的剧作往前无法推动,只得不断倒回,多视角叙事的解谜快感一次两次还行,不断重复就是黔驴技穷了,就像一篇无话可说的作文,只能用华丽的辞藻和啰嗦的语句来凑字数。
彭于晏,章宇,南方,犯罪,拥有一切我感兴趣的元素,却没能拍出一部我感兴趣的电影。
不止是所谓新导演的炫技,确实视听上的很多处理很喜欢,整个观影过程也很享受,但缺点也非常明显,甚至给我的感觉很像一个半成品。期待导演可以接一个更好的剧本,至少是拍一部更完整的作品。
建议电影院不要把空调开那么低了,我还以为我在看冰雪奇缘。
作为新人导演还是可圈可点的。张艾嘉是中国于佩尔吧,永远的少女。彭于晏快瘦成张震了,有几个狠戾的片段不错,可惜还是演了正面角色,状态还不够极致。配乐很强劲,视觉风格不及《南方》,滥用柔焦没有重点。最大问题还是剧本,后半段几乎没有人物塑造,功能性地完成情节推进。(剧透预警:要我改剧本,就完全写成张艾嘉和彭于晏的爱情故事,把悬疑凶杀弱化成背景,彭于晏一直不告诉张艾嘉自己撞了人,但张艾嘉从蛛丝马迹里猜出来了。他们一直不捅破窗户纸,用对方填补自己的孤独。若干年后彼此轻巧地说出来,哈哈一笑,因为他们都知道对方知道些什么。这才是are you lonesome tonight好吗!现在我都不知道彭于晏在lonesome些什么。)另外就是“热带”元素太单薄了,高温和大雨用得很平庸,起码整点大虫子什么的吧。
不洗澡的彭于晏也还是让人想睡。
“来看类型片?”“看文艺片。”“那来一部文艺类型片吧,我自主研发的风格,一次性给你8种电影类型。”“我不看了……”
72变,文牧野独一档。温仕培各方面都是有追求的,但这么一个故事挂上4个编剧,不多说了。
其实是能看得出导演对视听氛围构建和角色心理外化的构思和执行能力,尽管比较零散细碎,还没能成为统一连贯的整体性风格,但单拎出来每场戏都很能打,也是得益于整个制作团队(单是声音指导就坐拥杜笃之+李丹枫),让整个片看起来非常昂贵(很羡慕了)。可以想象如果是个更小体量和规模的项目,最终效果或许会更好,尤其他这个方向是欧洲市场以及戛纳电影节想要在东亚类型电影作品中探寻的风格化视听尝试(评分掉那么快再多说一句:无论再怎么不完美这也是属于大银幕的电影(Cinéma)创作,比一年内大多数国产电视质感院线片都更值得去电影院看
先三问:1、章宇(没演杀手太遗憾了)+王砚辉现在是标配了吗,刁亦男或毕贛不找他们拍一部说不过去了!2、章宇何时唱歌出道?3、霓虹美学在内地的文艺复兴?摆弄光影颇有野心章法(虽说有模仿痕迹,但至少有趣),夜戏的影子真的很南方车站了,巷战确有黑色电影范;赞一下声效的运用,配合风雨欲来的阴云压境,生成粘滞焦灼的氛围,这与人物的心境是契合的,浅焦中洇染着迷蒙水汽,一切都如在梦境,设定在90年代的古早野蛮更加持荒谬气息。多视点的变迁与缝合需要提升(前后节奏不太统一),某些偏“现实”的段落与整体基调有突兀感;剪辑也是用了力气,但文本的偏单薄仍无法导致情感饱和,人物的行事动机和逻辑仍有断裂感。
其实是失望的。剧作太“简单”了,撑不起这种介于类型与混合了多位作者风格(不必再罗列,值得称赞的是这种受影响的结果是有机的,没有拼凑感和不良的迷影性)之间的范儿,高潮戏尤其暴露这一点,彭于晏的对决对象流于纸片,和张艾嘉的互动又受制于整体定位,没能有更多膨胀和引申的情绪空间。但有太多佳句,太多可期之处,也有太多场外因素让我在乎且讨厌不起来。结尾很漂亮。©温仕培、姜佩瑶到场。
新人导演驾驭这样的卡司、体量和类型,最终效果非常好了,在大银幕上看,好像是一部成熟的老电影。尤其是能在众多前辈参与的情况下依然保有自己明确的导演风格,在影像和声音方面的设计特别突出,搭建出了能够支撑起所有情绪、氛围、触感的类型框架。在一众依靠剧本杀出重围的新人导演里,这种完全属于电影属于大银幕的导演,值得更多的鼓励。
天气一热,新导演就浮躁。目击者视角,叙事剪辑并不流畅,很难把观众按压在座位上,能否成气候看以后吧。★★★/6.8
宁浩监制,张艾嘉加持,会爆,错不了
谢谢你们的鱼
我到底还要忍受多少打着风格化的旗号各种拼贴大师作品元素的四不像?那些号称前途无量的新导演就没有一点别的东西可以拍了吗?连基本的人物都不会塑造吗?连基本的故事都不会讲述吗?宁浩培养他的目的是毁灭中国电影的未来吗?导演是不是随便拉了几部早期北野武以及朴赞郁的电影就以为自己会拍类型片了?我都以为“内容空洞”成为新导演入行的第一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