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您还没有看过影片哦
6.19号荔枝广场下午3点45场 5排1座那位女士 晚进场后开始不停吃吃吃玩手机 提醒了照旧 看电影要有素质 不要把别人的观影体验给摧毁
男主原本是个普通的匈牙利农民,在搜索游击队的行军中,因为指挥官被敌人击毙而不得不克服恐惧率领部队继续他们的任务。剧情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的情绪和心理,是一部风格化、个人视角的战争故事。对环境、氛围、光影、服化道的细节呈现都极为出色。
处女剧情片完成度高 配乐棒
【SIFF一带一路长三角放映】光影变换下东欧特有的阴冷氛围。低于预期,全片过于沉闷而让人昏昏欲睡。男主全程面无表情,但可以感受到一丝内心的挣扎。农民被召为下士,以个人角度观之残酷战争。
听到婴儿啼哭,会给他水喝。看到沼泽藏人,会假装经过。可是那场谷仓大火,他终究不会向上级汇报。谷仓里被烧焦的凄厉惨叫,是躲在门后的罪孽。上级故意将他支开派他去沼泽侦查,可是这场战争早已将人异化。日后他脱下军装,回到故乡成为普通农民。但每当看到啼哭的婴儿,才会明白那光线早已将他击穿。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最佳导演。应该直接发给摄影师一个艺术贡献奖。摄影实在是太精致了,线上看完全是糟蹋这部影片。视听上显然受到了《索尔之子》的影响,大量的浅焦跟拍运动镜头,不过影片并不是像《索尔之子》那么极端地把所有“不道德”的东西放在焦点之外,而是通过控制焦点来进行调度(调焦这个方法贯彻全片大部分镜头),一方面强调沉浸感,一方面也铺陈环境。美术方面做得很细致,加上画意摄影,以及对低照度的精妙呈现,使得影片在视觉上非常突出。另外这部二战题材影片涉及的也是甚少被提及的历史,虽说从“入侵者”的角度很难找到一个相对“正义”的角度,不过影片的关键情节聚焦在男主角的道德判断上,让影片也具有了相当的文学性。
Berlinale71 没有任何记忆点
#SIFF#摄影很美,光线运用极棒,但是电影就叫《自然光线》,显得和文本关系很弱。文本真的太弱,几乎没有什么剧情。
摄影的确精彩,变成风光片了
#Berlinale2021Competition
#71’Berlinale 影像风格和去年戛纳片单里的《薄暮之间》类似,但完成度比它高很多(可以冲击下导演奖、艺术贡献奖和最佳处女作)[影像]属于大银幕的电影(环境与人物关系 剧本逻辑性 镜头视角转变 )(男主是导演两年内发掘的非职业演员)
空乏。
柏林主竞赛三连,夹在两部都有更重风格的电影之间,却反而最被这部惊喜。没有任何额外掺入的复杂情感,或是戏剧性的英雄式转折;冰冷的镜头对准这个不太为人注意的地区和主角,并非即将上演恶行与大战,而借由他的眼睛再次体悟对战争的疲惫、恐惧更是反感。被丢掉的浆果、仍然报备长官的前行,主角的矛盾行为和他的心情始终相伴- - 它不曾真正跪安任何结论,只是更为生动的感受。
光影、氛围、还有大量的浅焦镜头看起来很有沉浸的质感,只是节奏很慢,故事也有点弱,但是还是能通过镜头感受到男主在战争里内心的道德困境带来的挣扎情绪。男主在光影里的脸,冷峻的线条就像是一座雕塑。#SIFF南京一带一路电影周
全片风格非常“黑暗”,连男主角从头到尾表情都十分凝重,单纯看不出心里任何变化,而且从开头到半中间的高潮之战节奏都异常缓慢~
又是一部具有战争反思意义的片子。卷入轴心国阵营的匈牙利傀儡军队,展现犯下一次屠杀平民的反人类战争罪行的历史一页。笔触内敛,不过张力不足。
很努力为它找亮点,但真的无。
7/10
虽然是改编了小说的四五天 但完成的确是自我回溯式切口 结尾的那一道“自然”的光线以及之前听到的婴孩啼哭都是崩开 Semetka 记忆缝线的"外力" 不过铺垫的点过于直白 截取村民的猎物 验毒让村长喝水 莓果的主动扔掉以及牛奶的目睹打翻 吊起一小时对应吊死背叛者 相机对准的是明暗两线的“盗贼” 只不过后者能自我合理自我感动罢了 p.s. Saltanovská 小村庄那时候是隶属哪个民族群体聚居之地来着
陀螺凡达可
2.5 匈牙利视角的《雾林寒战》,导演和洛兹尼察一样做纪录片出身,但调度能力远不及洛兹尼察,由固定远景和人物面部特写镜头构成,不追求带入的旁观视角似乎让观众和面无表情也不说话的主角一起“观察”,然而又选择了大量《索尔之子》式的浅焦镜头将人物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对周遭事件和动作进行模糊化或闪现处理(刻意调焦),有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