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您还没有看过影片哦
以家庭个体经验,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却最终变成归地。而隔岸遥望国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个人的体验。却让人感到能与历史相接,收尾时气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国,中国会好起来的。令人垂泪。自传题材能读到导演不少个人密码。那些东西在以后的作品反复出
许的自传式电影,有很多怀旧的元素,香港澳门广州日本……爷爷说的“不要对中国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发酸。而编剧,竟然是吴念真呢。
我总觉得妈妈是张艾嘉演的...
许鞍华自传,“不知身是客”,伦敦-澳门-香港-别府-广州以及闪回中的满洲。前半段真是不怎么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戏,陆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后面到了日本,才慢慢开始找到感觉。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会感人罢!以及“不要对中国失望”
爷爷的故乡是广州,客途是澳门;妈妈的故乡是别府,客途是满洲和香港;我的故乡是澳门,客途是伦敦和香港。故乡与他乡,家国与天下。这样的格局大概只有吴念真能写出来,而许鞍华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番格局。张曼玉最后一场哭戏还没到《甜蜜蜜》的火候,不过演员全然不是本片的重点。
陆小芬总感觉太年轻,而且表演情绪过度
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处理得比《人在纽约》踏实。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
「不要對中國失望啊」是全片最令人絕望的一句話
人这样东西呐,其实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恋一方土地,否则便不会有那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归属感来自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人。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胡金铨监制,取材家事,情真意切。每个角色都演得很好,情感的展开有条理,有力度。看过这部,才能理解许鞍华作品中的古典文学情结、历史感和她的政治热情。
总是要把对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这才是许鞍华最好的片子哪。
这么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起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
母子两代的心结,惟有在寻根之旅中才徐徐化解,因为——路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客途秋恨》可能是最政治的一部许鞍华电影,然而抗战、解放、文革,国仇也不过是家恨的画布。咿咿呀呀的“阳关三叠”催动离愁。
不理解是因为不曾想过去了解;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记忆里长辈的模样,永远也忘不掉。
每次看许鞍华的片子,总觉得他无法是个香港导演,更像是一个温情而犀利的脱北者。让我想起她的《千言万语》和《投奔怒海》,连片子的音乐都这么没有任何香港的脚气。
低调的佳作。国仇家恨不敌客途秋恨,张曼玉与陆小芬的幽婉飘飘摇摇,是最朴素踏实的乡愁
舅舅会说中国话而不说,令外甥女直接忐忑,大大滴坏啊
抄一下豆瓣友邻57的评论——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
半袖
借碟的时候,朋友说,就听歌好了,电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后,我倒是不赞成他的说法。 是很旧的片子了,有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 其一是母亲和小舅吵架后酒后大哭,“我要让他们看看,他们有的我都有”; 其二是母亲回忆父亲当年挽留她留下的情节,“我的记忆中,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留下来永远和我在一起’”; 其三是爷爷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 回头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嘘,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可悲, “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