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真实事件改编,又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纳粹集中营。主角既是有着强烈求生欲望的奥斯威辛犹太囚犯,也是一个前华沙拳击冠军。他以这门技能活了下来,熬到了战争结束。影片切口很小,故事也简单不复杂,未赋予更多的意义,反而讲述得颇有吸引力。其实这种简单叙述也挺能表现人性及其复杂性,如死去孩子的纳粹军官,沉默寡言,却耐人捉摸。
从《波斯语》到这部《冠军》,可以说都算励志片,就是说一个人总要有些特别的本事,这样即使是在集中营这种残酷环境下,也有可能生存下来,并最终逃离困境。当然《波斯语》更有意思一些,故事更神奇,这部《冠军》就比较写实,基本都在观众可以预知的范围之内。
題材優勢很明顯,沒有過分的煽情。
寒冷冬夜,剥去外衣,双手被绑,吊了整夜,嘲笑般的迎上去,两拳KO。燃,给予希望,在那样一个残酷的环境里。
勉强及格。波兰版《叶问》吧算是。集中营混搭拳击题材。奥斯维辛在电影里足够黑死,色调永远阴郁,演员表情麻木刻板,一上来就由党卫军宣布这些人还剩几天到仨月生命,背景里不时出现被狼狗撕咬的人、临睡前听着毒气室的哀嚎,对集中营的刻画是本片最出彩的地方。男主作为轻量级&次轻量级拳手,躲闪动作也算合格,但是它有拳击电影的通病:动作还是比较假,还不如看个扎扎实实的监狱动作片,比如博伊卡什么的。男主的集中营生涯基本是作为拳击手得到优待,在他庇护的少年和小护士死后暴走,最后获胜改命,套路的故事,他跟两个配角的情感联系写得也不丰满(少年和护士的感情线稀薄而勉强,男主对少年除了日常化的庇护也没别的),护士和少年临死前的反抗行为的戏剧化,和集中营随机无声死亡、男主哑忍的内心戏都不太搭,换个处理方式可能会呈现的顺滑些
看来欧美人是真的很喜欢拳击运动!所以才会在那样极端的条件和情况下也发生如此离奇的故事!
七八十年过去了,才想起来改编这个真实事件,说明什么?说明要么这件事才被大众知道,要么这件事没啥好改编的,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较大。男主作为奥斯维辛少数的幸存者,战后还开了拳击学校,肯定不会没人知道。看完电影就知道,这事真没太大的改编意义。这完全就是一个幸运儿的故事,他既没有帮忙到其他人(虽然努力帮助过),也没有让纳粹付出一定的代价(后面已经全面服从了)。他只是作为纳粹闲暇娱乐活动的一部分,得以勉强偷生度日,甚至得到了优待,吃得好穿得暖。虽然战胜德国冠军那场戏还挺燃的,但轻量级拳击手打赢重量级冠军本来就是一件极其偶像的事情,只能说男主运气太好。为了自己活命而卑微努力的故事太多,这位侥幸活下来的拳击手是奥斯维辛神话般的传奇,但也确实没办法产生更多的共情。而且,电影中的拳击场面拍得没啥看点。
真实事件改编,少有的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活着离开的人。
用技能赢得尊重和生命
和波斯语课一样好看,希望国内能引进并国语翻译上大荧幕,让更多国人看看,国外的战争片、集中营题材是怎么拍的。
和波斯语课类似但又在不同视角展现了集中营的残酷
1940年带着囚犯第一次被运送到新建立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与《波斯语课》《棋手》并称为保命三大主题片
战争会放大人类的邪恶。国内整天叫嚣的好战分子们,是阉割后的法西斯分子。
二战里这种故事可能很多,一是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二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题材加分很多,拍得并没有那么的好。
这份生猛和力量不单单是拳击带来的,更是环境之所塑造。摄影和动作指导很老练,行云流水,通病就是西方信念之力量过于强大,但是并不出戏,因为那里,是奥斯维辛。
纳粹怎能称之为人。
作为一名拳击爱好者,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首先,题材非常新颖,拳击+集中营,确实很少有同题材作品。其次,人物形象塑造很鲜明,主角,小男孩,德国军官等,善与恶,胜与败,很好诠释了反战题材。再次,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很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最后,个人认为该片稍逊于《冒牌上尉》和《波斯语课》,在表现方式上略有欠缺,但我觉得《冠军》还是有可能被提名的。影片有些镜头还是很好的,比如焚尸坑的镜头,张力十足,让人影响十分深刻,有力展现了纳粹的残暴。在受非人对待的环境下,没有放弃,保全自己,赢得尊严,同时还能帮助他人,这种精神是伟大的,是让人钦佩的。
水蓝色眼泪💧
沾了题材的便宜,否则这片也就7分左右。拍的太四平八稳了,几乎没有做任何出挑的桥段,人物扁平,故事发展也太顺理成章,缺乏戏剧性,情感表达也就是一般般,最后一场比赛从过程到渲染都没达到应该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