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2019024 一星不合胃口
不专业万岁,即兴表演万岁!女性视角蒙太奇化的里维特式表演(所有的外媒(除了六条推文)在介绍此片时都忽略了里维特的影响,太不可思议了,如今的电影世界确实遗忘了电影史的存在),在现实与隐喻间自由地穿行,确实是展现出了猫科动物式的灵气。
一步进入知觉体验并能不断演进,兼顾了形式趣味和戏剧趣味(没有想到这样的作品剧情可以做得如此丰满而曼妙),从不在一个高度上过久停留,做到了琳恩拉姆塞想做的但永远无法做到的一切。被意识解放的肢体成倍放大常规状态的局促,生命力与情绪喷薄而出。当然immersive theatre/movie就得immersively观看,否则自然无法融入建构中//《出局》影响无疑是重大的
事实证明,让一个情感丰富的人释放情绪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最大的问题在于只有表现力没有戏剧性,如同一个人只顾表达不会思考。通片毫无克制的虚焦手持和近景特写让我产生一种被捆在椅子上强行灌入各种冗余信息的不适感。
B / 厚重且被缚的肢体感。导演似乎不满足于前七八十分钟恣肆穿行的视听所构筑起的身体性流动状态,非要用一个“隐喻”为躁动乖戾而又不断被刺痛收缩的主角的青春做升华性总结。太喜欢先前具有破坏力的复杂性,就没办法在一个完全真的“沉浸”了的“仪式”中去接受情绪的实境悬括。它用摄影机的展示性观看破坏了“玛德琳的玛德琳”所代表的自反姿态,让这部张扬的青春电影在最后一刻落入了某些不必要的窠臼中。
60/100 创作者把重点放在了情绪和感觉的呈现上,叙事的部分用一些明显的取材于自身生活的片段填充,给人一种举着全是因为琐事而情绪发泄的日记却逼着你看的感觉。
导演终于有了影人条目,不过这部拍得其实……大多数时候的观看都是“表面”景观,无论形体还是心理,本片的创作有滑向VR的“危险”潜质。
和《尘世女王》的观感有些相似,视听语言很丰富,精妙捕捉声音细节并以此设计蒙太奇,晃动的类虚焦镜头给到人脸神态大特写,于是现时与闪回中的过去之间的裂缝被这种踉跄的声画弥合了(同时即兴表演的形式也突破了戏剧与现实之间戒备森严的壁垒),情绪越过时间被相继勾连进而变得富于层次感,层层叠叠孟浪而来。
No
是天才演技还是病态真实?
MUBI。补标6月。
用颠覆常规视听语言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一个颠覆权力关系(青春的叛逆、对创作主导者的质疑)的过程。不断变焦的效果非常迷人,既带出了人物本身的焦虑和狂躁,配合主观镜头和手持摄影的使用,又能让观众能够很好地进入情绪,一些看似间离式的手法(声画对位、非逻辑的人物行为、幻想画面等),实则是以充分的手段将人物的情绪进行视觉化呈现,整体的视听语言设计极富沉浸感,一些声音的设计令人惊讶。
影像简直集合了所有讨厌的元素: 手持,变焦镜头,碎剪,大特写, etc. 即兴表演的意思就是没有剧本,角色塑造很不完整。小女孩的演员爆发力很强,希望以后可以遇到靠谱一点的导演。
不太同意浸入感、致幻感,形式过于预先张扬,过多的虚焦、晃动、呼吸声在我们尚未(从未)进入叙事主体前已将我们从体验中抽离出来了(注意到呼吸声时难道不是意识最抽离之时吗?),中间还有多段正反打特写用同一套方法,我们要体验谁呢?后面叙事主体直接切换成老师,一切真的“莫名其妙”。
就是那种会犯尴尬癌的电影。
如此自由地驱使着视听元素外化心理,肢体动作充满野性的美妙,混合着配乐带出强大的生命力,年度十佳。
2018年度十佳补录。据说猫的视野里景深很浅,她们投入一段感情的时候会模糊掉其他。全程的手持变焦后,那一两个固定机位的缓缓推进和抽离就格外珍贵。声音的介入和剥离充沛了情感。真的需要刺痛才能看到爱吗,This is the immersive theater.
有一些成年女性就是很会控制和影响女青少年 还很引以为豪(选角很厉害
家庭戏有一点点卡萨维茨的感觉,但也就是一点点。总体故弄玄虚,尤其摄影
Ou
试图把里维特的舞台空间向外扩展,也吸收了一些卡萨维茨的方法。某些时候确实创造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共振的感觉。但结尾把这场表演“施加”到老师的身上,就如同Suspiria一般令人崩溃。本来主体和客体就是暧昧的,这个段落直接祛魅了。(另,数码失焦镜头从来没有获得过令人满意的效果,数码是没有真正的失焦的,焦点总在那里,要么极远,要么极近。只有胶片没装好才是真正失焦。娄烨用Lens Baby来做模糊视觉,这个是比较贴近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