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无法共情,男主角真是太烦人了,年轻愚蠢又固执。电影里只有浪子,没有回头,连反思都没有。有一些小设计比较有意思,但观众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看卢瑟搞砸史?建议剪短半小时。
剧本满满当当,视听技巧也不错,内核却是非常单薄,无论叛逆或迷茫都轻飘飘的。男主站在大学到社会的十字路口,一脚想要生风一脚想要随波,结果形成了尴尬的劈叉姿势——恰似这部电影本身。比较有意思的是拍摄文艺片的拍摄,洪常秀看了估计会呵呵...
小城青春隔了一二十年还是有挺大不同,北京青春怎么隔这么多年还是一个味儿啊。以及,直男是否都是不嫖娼不青春(
2020涌出来一堆讲述如何拍电影的电影,数量可能不下十部。《野马分鬃》以二手越野车和内蒙古野马做意象符号的勾连,加上cue一些导演大家的名字,尤其是对传媒大学电影教育和剧组油腻开工的揶揄,引到评论人士和影迷现场叫好——就如同片子里学个电影搞出莫名其妙的感觉良好。然而后半段,刺头、叛逆、不满的青春焦躁,似乎在草原上,彻底失去了优越感的方向。
电影好在三点,一是名字,二是海报,三是真实。前两点让我决定去买票,第三点决定它会被骂。一二不再赘述,三真实在男大的冲动、鲁莽,真实在男大眼中的女生是拜金物质的,真实在男大眼中的女性存在的原因就是围绕自己转满足自己欲望,真实在男大的世界中只有兄弟肯为自己两肋插刀,真实在反叛父母反叛一切。以往批判男性作品中的女性只为了推进剧情,这片里的女性却连剧情都无法推动,她们只是不明所以地出现,然后上车先自拍、看向豪车流露羡慕、陷入情感纠葛、抽烟再主动亲吻男大。这就是男大的真实想法,这就是男大的全部世界。过于流于表面的情绪,再多的王家卫也无法拯救。
大学毕业才姗姗来迟的青春期,一个集自负、自私和不自知为一体的大男主。在矫饰的人物行为背后,导演没有对其动机做出哪怕一点点推演和挖掘,于是这种无处溯源的叛逆症候则沦为单维的橱窗展示。嘲讽他人的力量一旦不能落到自反,则更像是肤浅的嫉妒。视听上是剧场思维,多使用中近景配合摇镜,强调镜头的起幅落幅,通过局部视点搭配多层次人物调度推进叙事。场景还原的功力十足,但极限也就是投入地观看,难以到达浸入地共情。(整体蛮厌女的,不知道女性观众怎么想)
我总算知道为什么各大电影节如此钟爱这部片了,那么多电影行内的梗自娱自乐玩的出神入化,业内人士能不爱吗?反倒是主要的剧情无限趋向于稀碎,最有意向可挖的车,也没有被镜头语言高度照顾到位,啥亲情爱情兄弟情一夜情少数民族情都往里头装,装来装去把圈内人都哄乐了,你让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咋办?一边想着再野一次结果啥啥都放不开手脚,想替导演说他故意为之表现克制我都没有这个脸。苦等了一年,期望无限拉高,失望再一次粉碎了我的好期待。
中国电影完蛋也挺好的👌
一方面,看到它久违地呈现出当代大学生的某种真实生活,另一方面,又感到这种真实并不耐咀嚼。只不过,我们这种乖学生的四年更加无聊,更加没有讲述的必要。假如向内开凿的处女作必然带有自传性质,那么魏书钧交出的答卷代表性地展现了一代新导演的干涸。对剧组的揶揄足以令我捧腹,但去年华语影坛泛滥成灾的元电影,都无法大面积地取悦影迷,而只能给对影视圈抱有幻想的观众祛魅。长镜头调度花了心思,不过趣味也就止步于此,相比“导演”反复提及的洪尚秀,制作在内核面前显得太过铺张。最大的问题是把所有人物都变成男主角成长的背景板,哪怕塑造相对立体的胖子也只是他的影子;而一众女性则纷纷落入刻板的男性想象之中,被叙事和镜头双重地推远(少见中近景)。去内蒙的愿望,进而带出的绝望,和去满洲里(《大象席地而坐》)比起来,显得力量全无。
3.5;片名嵌合着主题表达,并且在剧本各个层面都紧扣「马」的意象,在出现“野马分鬃”招式的那一刻,所有年轻人的游荡、彷徨、迷惘、愤怒、出走都有了来处,这不是内地青年的无因反叛,而是在集体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反复规训中小心触碰到的边缘。心中藏着一片草原,渴望奔逃的愿望自茧破出。这样的“青春片”放在欧洲或日本都很常见,于内地电影来讲却甚是罕见,这般注重情绪感染沉浸的片值得鼓励。时有冷幽默,生活赠与你的笑和哭一样多,所谓魔幻大抵如此。结尾独白减半星,帮助观众提炼中心思想没啥意思。
灵气是有的,作为青春片抓住了迷茫的精髓。但也有膈应之处不吐不快(起初怕自己拳打多了反应过激,结果连男生都说明显感受到片子厌女)。追不到或处不成的女生统统都打成虚荣拜金,但从来不反思自己几斤几两,面目粗陋、冲动易怒、眼高手低、投机钻营、不负责任,还自比野马美化这些劣根性?辱你马了。
电影名字真不错;看到结尾,就像是我高中写作文时发现偏题了,专门在结尾点个题。
3.5,魏书均以娴熟的调度掩盖了纯粹私人的,经验导向的影片的单薄与人物,事件的拼贴感。《野马分鬃》是一部字面意义上的“太阳族电影”,黑夜行车取代了濒临死亡的体验;北京的城市空间与大四焦虑取代了暴力与享乐主义。“逃离城市”的愿景总是诱人的,正如同二手吉普指向了一个过去的时间,某种失去强度在当下之中承继,却绝对不是王朔的政治波普,而是令他不停地出入北京各种油腻而无品味的富人的生活,成为一个附属品,而油腻之人也是像他那样长大。正如影片之中,当左坤来到了内蒙古,发现不过是一个内蒙古—北京,一如他在北京郊区重构的蒙古包,承继之物不过是不同程度的拟像。
无论是调侃影迷梗也好,还是讲述自己求学时叛逆细节也好,这部电影给我的观感像是一直在选择它的观众,不断把不属于它的观众排除在外,有相似经历的观众(比如中传校友)会被触动,而我只能一脸冷漠地看着。它缺少了让我产生共情的切口。讲述私人经验的作品不少,考验导演的一点是,如何把“私人经验”讲给别人并让别人接受,过度的自我和迷恋过去是不行的,做好私人经验和观众之间的衔接考验创作力。青春故事很难讲,稍有不慎就像影片的结尾那段一样,沉迷到记忆的迷宫里,变成了感动自己的游戏。那么任凭叙事和技术再稳再准,也差了一口气。
录音师,片场的旁观者,又什么都“听得到”,所以他什么都知道又保持某种平静,但仅此而已。
前一个小时观感顺畅过瘾,后面开始变得散乱,节奏也开始变慢,有点可惜。总体是不错的叛逆青春片,镜头迷幻情感克制,声音部分尤其出彩,记忆最深刻是女友爹逼男主报名公务员的时候,背景里是童童稀里哗啦啃橙子的声音。想着导演对声音应该很在行吧,一看果然是录音师专业的。很多笑点全场一秒get,久违的舒爽。周游表演也挺厉害。最后硬加的白马和旁白仍然收获一枚白眼。整体三星半【20201014平遥影展
🔹The 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海外版🔹+.很难想象平遥的片子质量发臭到什么地步才能让大家能对这部片子有这样的好感,采纳下某友邻的建议开设一个「负分机制」。迷影?那是笑话。问题?那是荒谬。单纯用“问题”制衡问题不会精确展现问题所在之处,也不会牵出思考辩证的程度之深,只会让“问题”中的你流连在问题中傻乐呵。
我有时候会想像这些电影在平遥或者FIRST影展展映的时候由于有一众比较普通或者有点烂的电影衬托,所以就显得比较突出,影迷们在短时间内一口气看十几部甚至更多的电影,但凡有一部比较正常的就容易出类拔萃,但是到正式公映的时候则没有这种效应,就会造成口碑上的反差,是不是这样呢?不过坦率讲,从处女长片的角度来说,魏书钧的确比大多数导演要优秀要有能力要成熟。周游的表演或者说他的确非常适合这个角色,所以电影总体而言还是可以的,是有一些华彩段落的,只是整体而言,会显得冗长一些,同时可能不是太能引起太多人的共鸣吧,毕竟现实中像左坤这样的人还是极少数,不过一个录音师的视角但是蛮新鲜的。吉普车与野马也构成一种呼应,最后在监狱的讽刺也算犀利。看完这部会更想看《永安镇故事集》。
3.5 有喜欢的地方,但后来发现这喜欢是沾了从《谋杀绿脚趾》到《濑户内海》这种废柴搭档电影的光。这部电影之前大陆有比较像样的废柴电影吗?(不是丧,是废。)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反映了某些时代特征——城市浮游、漫荡无根、无意义感、浅层符号化(如多次cue到洪尚秀)……但是因为导演“废”得不彻底,导致了后半段“意义”在隐隐浮现,错过了彻底的失重能带来的彻底的在场。
云养🍛
你知道它是夹生的,但这已经是你能吃到的最熟的饭了